初創時期的廠區。
創業時期的高同元。
如今的廠區。
如今的廠區全景圖。
如今高大氣派的廠房。
河北共產黨員網訊(記者董培升趙金火)直到1970年代,大城縣既無資源優勢,也無工業基礎。高同元,這個普通農民卻不斷地創造出全縣乃至全國的多個第一:從第一個保溫材料經紀人到全縣數萬經紀人走向全國;又第一個辦起了巖棉生產廠,帶動全縣形成保溫材料產業。歷經四十年的風風雨雨,由小到大,一步步發展成為國內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銷售保溫建材為主的大型節能環保骨干企業——“金威集團”,也使大城縣成為享譽全國的保溫材料之鄉和中國最大的保溫建材生產銷售基地。
改革引領,緊隨時代的腳步
今年78歲的高同元,1967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先后做過木匠、村支部副書記、民兵連長。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高同元敏銳地察覺到時代的變化,他決定辭去做了20年的村干部,下海經商。他在留各莊鎮汽車站邊搭個棚子,起名“茂福林”,專營日用百貨。小賣部人氣很旺,也為他賺了第一桶金,讓他成為了當時少有的“萬元戶”。
不久,他聽說經銷巖棉是個好門路。高同元親自跑到北京、武漢的廠家深入了解,當即就把巖棉拉回留各莊。
巖棉原材料弄回來了,怎么銷售出去呢?一晃一個月多過去了,高同元很是費思量。他不僅一家家建筑工地跑,又找到國外和國內先進施工單位正過在使用巖棉作為保溫材料的事例,匯集到一起。一周后,高同元轉變策略,在縣城的另一個工地向客戶推銷時,他從國家的政策和保溫材料的未來發展趨勢入手,隨后又拿出剪輯成冊的有關施工過程中運用的保溫巖棉的事例,施工方的負責人聽完講解,又看了有關資料,不覺另眼相看,開始和高同元聊起來保溫材料的未來發展趨勢到質量的把關等話題,越聊越投緣,最后這位負責人破天荒地同高同元簽訂了用巖棉做保溫材料的合同。
功夫不負有心人,高同元終于成功銷售了一單巖棉,雖然巖棉只賣出了一半,但成本已經收回來,還有賺頭。一合計,比小賣部半年的收入還多。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實現了首單開門紅后,緊接著,第二單,第三單生意接撞而至。他的出貨量越來越大。有時候,一天來棉一百多噸,一出貨就是十來個車皮。他每天早早地起來聯系車輛送貨、進貨;聯系人員跟車、結賬;聯系客戶,記錄所要的數量……一些鄉親們看到高同元紅紅火火的生意,想和他一起干,高同元爽快地說:“我正好需要人手呢,你們來吧。”高同元把自己總結的推銷經驗傳授給他們。
于是,從留各莊村到全鎮,從大城縣波及河間、任丘等地,逐漸出現了父帶子、哥帶弟弟、親戚幫親戚,帶著全家的希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背起行囊。他們走出大城縣,走出廊坊,走向了全國的巖棉市場。一個業務員說,他們見有煙筒的地方就進,有工地的地方就主動搭訕,懷里揣著家里親友湊起來的百八十塊錢,不怕磨破鞋底子,不怕別人說是碎嘴子。一單單生意雪片似的飛回大城,又把一車車巖棉轉運到全國各地,一戶戶鄉親們靠銷售巖棉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俗話說,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多我轉。當人們還陶醉在四處跑經銷,做旱澇保豐收的經紀人的時候,他開始思考自己辦廠生產了。高同元在家里經過幾次試驗后,方式雖然簡單些,但生產出來的巖棉不遜色于大型工廠產品。從此,大城縣巖棉經紀人再也不用去外地進貨,不但省去了進貨時的奔波之苦,軟軟的巖棉換來真金白銀,成為了大城人奔向小康的幸福之舟。
市場需要什么,他就生產什么。有客戶提出采購巖棉管,高同元便把不同型號的鐵管、鋼管做模具,把巖棉卷起來,然后進行粘合。盛夏季節,走進熱烘烘的烘干室,里面的溫度至少六七十度,進去時,每個人都要在頭上蒙上一條濕毛巾,嘴里也要咬上濕東西,否則喘不過來氣。巖棉管烤好了,再一根一根往外搬,剛出爐的巖棉管,每一根都燙手。每一個工序都是摸索著干,歷經一次次失敗,又一次次實驗,終于試驗成功,成為全國第一家生產巖棉管的鄉鎮企業。為此,高同元也瘦了好幾斤。
隨著全國各地的業務量源源不斷,高同元決定擴大生產,他把目光盯在留各莊橋頭西邊的深度十幾米的大葦坑。他之所以選擇沒人要的深坑,是看到了此處交通便利,地面開闊,又遠離居民區,也不影響村民的休息和生活。
在大坑上建廠房談何容易,挖土墊坑是個浩大工程。那個年代,幾乎找不到挖掘機,高同元只能憑借一家人起早貪黑推著獨輪小車,一車一車地往坑里填土。人多力量大,心恒難自少,他們把坑底的土挖起來,往上墊,直到填平壓實為止。
邊填土,邊建設,不長時間“五和號”巖棉廠正式開張。
從此,隆隆的馬達,滴滴的車笛,一個個新產品也在應用中一點點試制、完善起來的。高同元產品制訂了質量達到100%;用戶滿意率達到100%的“雙百”標準。1982年,“五和號”自主研發的“濕法巖棉管殼”工藝經國家相關部門批準,填補了中國建材領域的空白。
此后,大城縣的保溫材料企業緊隨“五和號”,一家家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到1989年,高同元又引進了大型巖棉、樹脂棉、硅酸鋁等工藝,極大推進當地經濟發展。
一個企業要想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就會不斷地將產品引領市場的前沿。1993年,高同元了解到玻璃棉不僅能大幅度減少能源的消耗量,還能減少環境污染和溫室效應。
經人介紹,高同元將大連造船廠在外國船上拆下來的保溫材料全部收購。沒有專業生產設備和技術,高同元就土法上馬,自己琢磨生產設備和技術細節。一個月后,第一批玻璃棉產品正式生產出來了。雖然產量不高,質量并不比流水線生產的差。
高同元再一次成功了。玻璃棉再為他賺的了盆滿缽滿。其后,高同元更換成為最先進的玻璃棉生產流水線,進一步擴大了市場的占有率,創造了新的行業傳奇,成為北方玻璃棉生產和銷售的冠軍。
華麗蛻變,從鄉鎮企業到企業集團
經過十幾年發展,“五和號”的產品在北方保溫材料行業牢牢占有了重要地位,“五和號”也因為發展需要更名為“金威”,生產經營范圍也更廣泛了,從過去的保溫材料一項,擴大到化工、建材領域。此時,市場上有一種新型的橡膠保溫材料正在走俏,利潤非??捎^。北方地區還沒有此類企業,如果搶先發展,便是北方第一家。
當聽說江蘇宜興有一家橡塑保溫材料廠后,高同元決定先去探探底,看看橡塑保溫材料究竟好在哪里。
由于金威與國內許多保溫材料兄弟企業都有業務往來,彼此都比較熟,和對方說明來意后,對方爽快地答應下來。
高家祖上是從江蘇搬遷過來的,高同元從家族身世談到南方的淵源,從事業的起步談到橡膠保溫材料的未來發展。一番交流之后,企業負責人已經和他如多年未見的老友,并極力邀請在宜興建廠,共謀發展。2003年,高同元走出河北,將分廠建到了美麗的江南古城宜興。同時,高同元在廊坊創業路的廠區,便建成了橡塑企業。
十年后,高同元將廠子又遷回老家留各莊。在產品升級和生產上,他一直堅持發展“綠色”橡塑保溫材料制品,從原材料準備、產品生產及使用及之后的處理問題,都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和減少對環境的危害,成為長江以北唯一一家只生產B1級橡塑保溫材料生產制造商。
任何變革圖強的企業,都要歷經鳳凰涅盤的“思想陣痛”。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累,企業逐步有了實力。高同元決定做全國第一個吃螃蟹的個體企業,他下決心要建玻璃棉生產線。但經過預算,要完成項目至少要1.2億元。
1999年,1.2億元對一個體企業是天文數字,許多朋友聽說后,主動送來資金。多年后,朋友們提及說,高同元為人直爽、厚道,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都是他主動相幫,他有難處,我們也責無旁貸。
當時,許多玻璃棉廠的生產設備都是引進的日本日東紡績株式會社,這方面的技術中國還不掌握。資金雖然湊足了,但高同元為了節約資金,也為了不完全依賴進口產品,他聘請了安裝玻璃棉生產線的工程師,嘗試把生產線國產化。高同元按照自己所需產品的要求設計生產線圖紙,找人加工,做一條中國人自己的生產線。
經過一次次加工,實驗,邊干邊摸索,一條國際一流的高端玻璃棉生產線誕生了,生產線的實驗成功,不僅僅是全國第一個個體玻璃棉生產線,也是第一個自主研發生產的玻璃棉生產線。
工程總投資達到了1.6億元人民幣,擁有兩條目前國內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生產品種最齊全的全自動化玻璃棉流水生產線,年生產量18000噸。2000年,所屬企業通過了ISO9001-2000質量體系認證,取得了國家建筑材料協會、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學會頒發的榮譽證書,成為國家建筑材料、全國電力行業保溫耐火材料定點生產企業。在北京奧運會的工程建設中,外方設計方的保溫材料完全按照國外產品量身定制,國產保溫材料想要打進去幾乎沒戲。幾經努力,金威產品達到國外同類產品質量。此后,鳥巢、水立方北京新機場,高鐵建設等國家重點工程建設項目,都有金威量身定制的高品質產品保駕護航。如今,金威集團的營銷網絡不僅遍布全國各地,還遠銷韓國、日本、蒙古、俄羅斯等多個亞歐國家和地區,年銷售額約2億元。
不變初心,堅守誠信發展之道
四十年的創業風雨,高同元的金威集團一年一個臺階在往上走,以生產依克隆玻璃棉,金威牌橡塑,匯德水處理三大系列商品為龍頭,涉足巖棉、PEF等多個領域,合作伙伴遍布五湖四海,僅國字號打頭的企業就有幾十家。在金威集團大門的山水影壁后面,“質量第一、信譽第一”八個大字非常醒目。這幾個字,不是為了迎接某種檢查隨意打出來的空洞標語口號,是金威的座右銘。
“不講誠信,企業就沒法生存發展。”已經退休在家的高同元舉例說,有一年離春節還有三兩天,財務人員發現還欠南京巖棉廠十來萬塊錢。
高同元信守“欠錢不過年”的傳統道理,立即讓會計開好支票,在寒風中一路顛簸,到南京時已經臨近除夕了,他將支票交到對方的營銷科長的手上時,對方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一個個體企業不遠行程千里,在年前將欠款送來,接過支票,科長都不知道該怎樣表達心情,只是一個勁地說:“真想不到,你們個人小企業還如此講誠信。”
還有一次,一河南客戶提前將5萬元訂貨款匯來,要求在一個月內送貨。在生產過程中,原材料價格下降,高同元主動將差價讓利給客戶,有人覺得他行事未免迂闊。高同元說:“我講究的長久合作,客戶提前將訂貨款打過來,說明是客戶信任咱。如果賺取了差價,以后客戶就得考慮是否繼續合作,這樣才能使客戶更加信任,從而會贏得更長期的合作”。
高同元覺得這不算什么,他經常同幾個子女講:“咱們做生意不要只想著自己發財,個人掙再多的錢都不算什么,而讓更多的人共同走上富裕之路,給當地乃至大城縣做更多的貢獻。”企業有一個比較貧困的工人,高同元真心想幫幫他,就把經營得有一定規模和人氣的小賣部,轉給了貧困的工人,讓工人的媳婦去當女老板。
四川人老劉跟著高同元風里來雨里去做了40年,如今一家人都在他的企業務工。他讓孩子喊“叔”,善待如家里一般,還要金威給他養老送終。
高同元做善事不求報答,他只求對得起的自己的良心。他在很深的水坑里救助過落水少年;幫助過鄰鎮一名素不相識的家境貧困的高中生順利地讀完大學;在寒冷的冬天,他為流浪漢送去棉大衣;于深秋的深夜,他將迷失街頭的精神病患者帶回家住宿,并親自打探家庭住址,送回家;當聽說村里修青留公路后,他第一個拿出三萬元,表達自己的心意……這樣的仁慈之心,慈善之事,他做過無數,許多事情他自己都忘記了,但很多被他救助過的人依然記得。
改革開放初期,村里沒有集體企業,修機井拿不出錢來,村干部找到高同元,他二話沒說,出錢幫村里把機井修好,不誤農時讓大家都澆上地。后來,凡是村里有需要他的地方,高同元隨叫隨到,該出錢時出錢,該出力時出力。
村里有一座年久失修的碧霞宮,在高同元的倡議下,村里集資重新擴建殿宇。當時,整個修建費用需要投資幾百萬元,高同元解囊出資50萬元。同時,無償提供《弟子規》等有關的國學文化書籍贈送給大家,為傳播精神文明起到了一定作用。20多年來,高同元為大家做了多少事,捐助了多少錢,沒有人能說清楚,他認為,人生的價值不是擁有多少金錢和富貴,而是切切實實地為身邊的人做了多少有意義的事情,給予多少人啟發,讓多少人受益。
自從1990年代起,大城縣成為了全國最大保溫建材產地,全縣保溫建材產業鏈上大大小小的企業最多時1400多家,目前,規模以上企業47家,其中年銷售收入2億元以上的有11家,已有122家企業通過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華美、神州、鑫美源、金威等6家骨干企業通過省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多次參與相關保溫建材的國家標準制定,17家企業獲得國家免檢產品、河北省著名商標、著名產品等稱號,固定資產約8000萬元,成為享譽國內外的“中國綠色保溫建材之都”。